尋夢新聞LINE@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,趣聞不漏接❤️
孩子鬧情緒時,父母這樣做最有效!
薦文|好父母十萬個為什麼
每個人都會有情緒,孩子也同樣。孩子因為缺乏自制力,所以他們鬧情緒的時刻非常多,也讓父母感覺非常勞累。
當孩子在鬧情緒的時候,很多父母容易踩中這六大雷區,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。看看以下解決方法,學會處理孩子的情緒,做積極智慧的父母!
1
八大常見反應
以暴制暴
「再鬧,就給我試試看!」「不乖就把你趕出門」之類的嚴懲、恐嚇和威脅話語,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,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。
當孩子情緒的奴隸
「不要哭,就帶你去吃麥當勞!」「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,別難過了!」用賄賂、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,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,反而讓孩子學會了「情緒勒索」。
男孩別哭
「男子漢不要哭,勇敢一點!」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,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,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。
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
」你這個壞孩子,為什麼這麼粗暴?」「真是愛哭鬼!惹人厭!」你貼在孩子身上的「負面標籤」,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。
流於說教
「你看!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……」當孩子傷心、難過、生氣的時候,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,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。
回力球效應
「你再鬧啊!乾脆把我氣死好了!」在孩子鬧脾氣時,無法保持冷靜,反而回以憤怒,形成「你來我往」的惡性循環,最後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」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。
阻斷話語
」怎麼垂頭喪氣的?振作一點!」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,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,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,進而築起一道心牆,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。
歸咎他人
」跌倒了不痛!都是地板害的!」當孩子遇到挫折時,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,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,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,容易養成遇到挫折「只會怪別人」的惡習。
爸媽究竟如何能當好情緒教練?
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,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。
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?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,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,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,挫折忍受度高,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。
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,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。
2
三個步驟破解孩子情緒
培養情緒能力,愈早開始愈好,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。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,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:
理解、接納孩子的情緒
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,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,接納孩子的情緒。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,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淀下來。
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,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,因此沒有對錯之分。它是一種能量,一旦湧現了,絕不會憑空消失,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。
教育專家指出,國人因文化的關係,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。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,大人往往回以「不可以這樣」,或是輕忽壓抑,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 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,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。
例如:當我覺得害怕、緊張、擔心、嫉妒時,我覺得如何?我可以怎麼辦?如此一來,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,但內心那股「氣」依然存在,」情緒垃圾」愈積愈多,最後一發不可收拾。
不過,同理孩子的情緒,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,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,對父母予取予求。
要讓孩子明白: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,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。
協助孩子覺察、表達情緒,並厘清原因
接下來,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,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,協助孩子覺察、認清自己的情緒。
例如:」看你哭得這麼傷心,一定很難過,對不對?」響應孩子的感受,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。之後,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。
例如:」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?」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,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。
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,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,才能對症下藥。
引導孩子調整認知,思考解決方案
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,引導他調整認知,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。例如:」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,你覺得很生氣。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。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,好不好?」
3
四個方法提升情緒力
身心覺察,換個想法更好
孩子的情緒反應,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。例如:害羞時容易臉紅、緊張時心跳會加速、害怕時會發抖等等。
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。例如:深呼吸、肌肉放鬆、靜坐等,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,穩定情緒波動。
愛與肯定,累積快樂存折
塞利格曼強調,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,或者否認、避免負面情緒。
充足的安全感、肯定孩子的自我、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、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,以及許多好事件,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「情緒安全網」。
親子共讀,豐富情緒語匯
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,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,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、恐懼、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。
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,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,觀察事情的始末,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、做哪些事,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,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,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。
身教重於一切
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。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,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。
教育專家感慨指出,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,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,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,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。
孩子透過觀察、模仿,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,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。
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,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。
最後,要提醒家長的是,「EQ教育不是特效藥,而是漢方藥」,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。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,一旦開始,就會漸入佳境。
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,運用技巧和練習,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,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,做自己情緒的主人。
(本文由「好父母十萬個為什麼」整理推薦,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)
這7種時刻,千萬不要批評孩子
原創作者|心海一隅
本文由「新東方家庭教育」推薦,轉載自微信公眾號「凱叔講故事」(ID:kaishujianggushi),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
前幾天,看到一則新聞:
一個女孩因為家庭瑣事被媽媽批評,居然不聲不響躲到深山老林裡不回家。最後,警察連夜搜尋了30個小時才把女孩找回來。
有人說:「批評幾句就離家出走,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。」
有人說:「媽媽肯定是批評得太過分了。」
其實,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,批評是沒有錯的。但是,並不是所有時候都適合批評,以下這7種時刻切記不要批評孩子。
不在吃飯時批評孩子
早上我在廚房忙著做早飯,聽到老公呵斥兒子:「你能不能動作利索點?天天早上這麼磨蹭!」
兒子反駁道:「就知道催!」
老公提高嗓門大吼:「你還有理了是不是?」
我趕緊出來制止老公繼續發飆。事後,我跟老公約定:吃飯前絕對不要批評孩子。
醫學上研究證明,人在情緒低落時進食不利於身體健康。
另外,父母過於嚴厲地批評孩子,孩子可能傷心哭泣,如果嘴裡有食物,哭泣的動作可能導致食物咽到氣管裡,容易引起強烈的嗆咳。
父母經常在飯桌上批評孩子,會讓孩子想到吃飯就會有心理壓力。長期抵觸吃飯的孩子,一定也不願意跟父母親近。
不在睡覺前批評孩子
閨蜜說,昨晚因為兒子怎麼催都不睡覺,於是狠狠地批評了他,孩子哭著睡著了,結果孩子半夜在睡夢中哭醒了三次。
閨蜜說:「以後再也不在睡覺前批評孩子了。」
弗洛伊德指出,在臨睡前發生的事情和信息,最容易進入人的潛意識。
在睡覺前批評孩子,孩子很容易情緒低落,尤其是被訓哭了的孩子,睡著以後很容易驚醒,或者在睡夢中繼續哭泣,孩子因此不能進入深度睡眠狀態。
如果父母經常在睡覺前指責孩子,孩子會對睡覺產生抵觸情緒,易造成睡眠障礙,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,甚至會導致孩子精神萎靡不振。
不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
去年英國凱特王妃的妹妹結婚,小王子喬治和小公主夏洛特一起做花童,喬治調皮,蹦跳著去踩新娘的婚紗。
凱特王妃並沒有當眾訓斥喬治,而是把喬治帶到一個角落裡,嚴肅地批評了他。
孩子犯錯誤了,父母可以教育孩子,但卻應該注意一點,別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。
尹建莉在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》中說:我們可以批評孩子,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,要以保護孩子自尊心、樹立自信心、培養他們的某種能力為目的。
父母應該找一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地方,指出孩子的錯誤,告訴他應該怎麼做,孩子會更願意接受批評,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好。
不在生病時批評孩子
孩子生病父母最揪心。
朋友5歲的兒子前一段時間生病,她每天小心翼翼地護理,可是孩子不但不領情,還提出各種無理要求。
比如,孩子想吃冰淇淋被拒後,就開始哭鬧,朋友於是狠狠地批評了孩子一頓。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,咳嗽更是停不下來。
結果帶到醫院一檢查,本來已經快要好的支氣管炎生生演變成肺炎。
孩子生病的時候,因為身體不舒服本就容易哭鬧,父母可以抱抱孩子,理解安慰他,告訴他父母不能答應他的無理要求的原因,並且承諾等身體好了,可以適當滿足。切記嚴厲批評。
不在孩子後悔後批評
前一段時間,在綜藝《不可思議的媽媽》節目中,很多人批評何潔縱容七寶撒謊,其實何潔的做法很對。
節目組安排了一個安全測試,何潔囑咐七寶不要給陌生人開門,可是七寶不僅讓陌生人進門,還跟陌生人相談甚歡。
當何潔問七寶的時候,他因為意識到自己錯了,下意識地選擇撒謊,後來在何潔的引導下七寶承認了錯誤。
從七寶的話語和動作中看得出來,他已經很慚愧自己的撒謊行為了,如果此刻何潔再嚴厲批評他,反倒會讓他情緒崩潰。
有人說,自我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,自我反省是最有力度的思考。
孩子雖然年齡小,但是他們也有自我反省的能力,當他慚愧後悔的時候,其實是他最好的反省時機,他會反思自己的錯誤,知道不能再犯。
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寬容,只要孩子知道錯了就好,千萬不要再嚴厲批評孩子,這會讓孩子不再愧疚,甚至更加逆反。
不在孩子興奮時批評他
前幾天是軒軒的生日,朋友特意給他舉辦了一個小型生日會,請來了十多個小朋友一起吃蛋糕。
軒軒玩得特別開心,他一邊吃蛋糕一邊跟旁邊的小夥伴打鬧,不小心把蛋糕抹到人家臉上了,於是兩個人互相抹起了蛋糕。
等朋友轉頭髮現的時候,已經有四五個孩子玩起了蛋糕,朋友看著軒軒一身新衣服上斑斑點點的蛋糕,當場扯著軒軒的耳朵罵起來。
一直處於興奮狀態的軒軒,一臉驚恐地看著媽媽,根本就反應不過來媽媽到底是怎麼了,在場的小朋友們也都愣得不敢再玩。
當孩子興奮時,大腦中樞神經比較活躍,父母的批評會讓孩子的好心情瞬間被破壞,容易造成心理傷害。
當孩子在興奮狀態下犯錯誤的時候,可以先溫和地制止他的行為,等他心情平靜下來以後,再跟孩子說清楚他的錯誤,讓孩子有一個緩沖的餘地。
不在孩子傷心時批評他
前兩天晚上,姐姐家剛抱回來的小奶狗丟了。因為姐姐的女兒果果帶她到樓下,卻只顧著自己玩了。
果果因為把狗弄丟了,又傷心又難過,還怕媽媽批評,一直不敢回家。
結果爸爸下樓找到果果,問明原因後。爸爸說:沒關係,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。
果果哇地一下哭了出來,爸爸牽著果果在小區裡一圈一圈地尋找,最後小狗被找到了。那一刻,果果開心極了。
當孩子正在傷心的時候,父母不應該再批評孩子,讓孩子更容易陷入悲傷中無法自拔。
有人說,每個悲傷的結局都行走著一個原本幸福的孩子。
當孩子在悲傷情緒中的時候,父母應該感同身受接納孩子的情緒,先不要急著批評孩子,安撫好孩子的情緒最重要。
父母的理解會讓孩子更快地走出悲傷的情緒,過一段時間再跟孩子耐心分析錯誤,孩子才會更容易接受並且改正錯誤。
每一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,但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卻是有方法的。
聰明的父母懂得選擇恰當的時機糾正孩子的錯誤。
延伸閱讀: